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主火炬“天海之冠”在万众瞩目中被点燃,全国的焦点聚集于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同时也让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这片繁华的土地——广州天河。时隔15年,这片曾经见证第六届、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和广州亚运会辉煌的地方,再次迎来一项重量级的体育盛事——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以赛营城,以城惠民”,不仅是天河作为开幕式及赛事举办地的重要使命,更是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缩影。从周边环境的改造与优化到交通网络的提质升级,从城市角落的焕新面貌到市民热情的全面调动,天河正以实际行动展现其作为全国运动会举办地的责任与担当。这不仅满足了“简约、精彩、安全”的赛事要求,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这场全国体育盛事正逐步转化为市民能够参与和感受的实在福祉,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在新时代书写了一段生动的城市发展篇章。
无界融合:变身“城市共享的体育公园”
开幕式之夜,作为重要场馆的广东奥体中心吸引了全国的关注。然而,在体育盛会前,这片区域已经成功实现从传统体育场馆向全民共享体育公园的转换。天河通过细致的城市规划,将过去利用率不高的空地改造成充满活力的慢行廊道。重新焕发活力的奥体南广场,成为联结体育盛会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
比如,从原本仅0.6米宽的南路、大观路人行道扩建至3米宽的慢行廊道,到周边绿化和景观的小心布置,再到五环主题服务驿站与互动设施的引入,天河以精心设计迎合赛事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满足了居民日常绿色出行及健身休闲的需要,“城馆一体”融入社区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改造范围还延伸至天河体育中心。阻隔视野的围栏被拆除,两处街角公园在周边生长而出,960平方米的空间不再是冷清的通行地带,而是市民与家庭的健身、交流新选择。天河通过智慧化设计,将绿地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同时通过便捷的慢行链接将地铁站口、市政设施与步行通道无缝连接,打造了一条绿色共享的城市廊道。
在此过程中,天河始终将市民的安全放在首位。无障碍设计成为重点,细致提升的盲道、坡道设计以及人行交通引导,全面保障了行动不便人群的安全通行。在场馆周边,更加人性化的安全区域、提高的夜间照明与直观指示标志为市民的活动增添了便捷,同时也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升城市颜值:用景观重塑新形象
为迎接全国运动会,天河从视觉呈现上大做文章,让城市的颜值再上新台阶。在天河路商圈,一场以“湾区绽放、绿美广州、精彩全运”为主题的艺术花卉展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参与,潮流与自然美学相结合,为这座现代化城区增添了别样的艺术气息。
除此之外,花城广场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如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等地都进行了景观升级工程,成为整体视觉效果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菊、立体画卷及景观互动式展览为这里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流连忘返。
另一亮点在于生态绿廊的全新呈现。天河区结合自然资源,通过设计和改造,将城区内的绿化成体系串联。不仅宽广的城市主干道如广园快速路、黄埔大道两旁布置了富有体育元素的景观装置,天河湿地公园的跑步路线也焕发新生,这些都让市民在繁忙都市中能够与自然无缝对接,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升级。
全民共享:为每个人带来健康与活力
全国运动会不仅仅是体育健儿的一场盛会,也在更深层次上激活了天河区的运动与生活氛围。天河将大型体育赛事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公共活动,从历史厚重的“全运时光墙”,到贯穿两个季节的大型文体活动,无不展示了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机的城市新面貌。
系列活动如龙舟比赛、醒狮表演、全民健身月等吸引了大批市民热情参与,尤其是“全运天河C位秀”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迎赛事气氛。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市民运动热情,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体育和城市发展的和谐美好。
全国运动会的到来,让天河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通过这次盛会,天河将发展的成果转化为面向全体市民共享的福祉。不再只是竞技体育的竞技场,更是人民群众共创共享的幸福家园。天河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属于新时代的参与、开放与结合,为市民留下了不仅限于赛事的深远记忆。天河的故事告诉我们,让城市更宜居,让赛事惠及全民,这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自信展望。





